北約部署AI工具水下監測 防禦俄羅斯惡意切斷海纜網路
海纜是全球網路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影響層面小至個人民生,大至政經甚至軍事國防。自烏俄戰爭開打以來,全球屢傳人為蓄意破壞、攻擊海纜等事件,近期俄羅斯的可疑行動更是時有所聞,倘若屬實,恐有切斷支撐全球經濟的海纜網路之風險。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NATO,後稱北約)對此感到憂心,不僅設立一個海底基礎設施協調小組,並使用人工智慧(AI)軟體、感測器等工具,積極防禦水下網路,加強海纜韌性。
過去18個月內,波羅的海天然氣管道發生兩起疑似破壞事件,今(2024)年4月,丹麥、芬蘭、挪威和瑞典的國家廣播公司播出一系列節目暗示俄羅斯政府進行破壞海纜的祕密行動;《金融時報》更指出,該祕密艦隊被目擊去年北溪天然氣管道爆炸案前幾天在附近現蹤。
對此,今年5月23日,北約集結權威專家學者,於總部召開首次關鍵海底基礎設施網路會議(Critical Undersea Infrastructure Network),北約秘書長Jens Stoltenberg提到,俄羅斯正在針對北約盟國進行混合戰/混合戰爭(hybrid warfare),意即採用政治戰,將常規、非常規戰爭和網路戰,結合外交、法律和外國選舉等手段加以干預、顛覆。北約指出,海底基礎設施面臨的挑戰日益嚴峻,波羅的海事件後,盟國已增加關鍵海底基礎設施附近的海軍巡邏。
會中亦討論如何加強資訊共享,以及各項防禦海底基礎設施威脅的方法,計畫部署各種新興科技,增強基礎設施的安全性和韌性,例如海上無人機、新感測器、衛星、各種潛艇,並使用人工智慧(AI)軟體和其他工具,廣泛掃描水域並監測水下可疑活動,增強海纜及其管道安全。
北約盟軍海事司令部(Marcom)副司令Didier Maleterre向《衛報》透露,Marcom可偵測並追蹤海下的可疑活動,例如:船舶關閉自動識別系統(AIS)防止被追蹤,且北約亦利用衛星監控進行識別。
北約面臨俄羅斯惡意破壞海纜之情況,正巧與臺灣遭受中國斷纜的威脅相似,有部份北約國家和海纜營運商計畫將管道埋在海底,特別是在平均深度不到 200 英尺的波羅的海,現已成為多數歐洲海岸線的標準做法,可避免海底拖網漁船和船錨襲擊。除此之外,臺灣身為炙手可熱的AI科技大國更應未雨綢繆,利用AI結合軟硬體,投入監測防護的相關應用,俾利緊急危難時,大幅增強海纜網路韌性。
資料來源:
l Foreign Policy Magazine,2024. NATO Wants to Boost Its Undersea Defenses. https://foreignpolicy.com/2024/06/24/nato-undersea-cable-network-russia-infrastructure-defense/
l BUSINESS INSIDER,2024. NATO commander warns critical undersea cables and pipes 'under threat' from Russia and other foes. 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nato-commander-warns-undersea-cables-pipes-under-threat-from-russia-2024-4
l NATO,2024. NATO holds first meeting of Critical Undersea Infrastructure Network. https://www.nato.int/cps/en/natohq/news_225582.htm
l The Guardian,2024. Undersea‘hybrid warfare’ threatens security of 1bn, Nato commander warns.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24/apr/16/undersea-hybrid-warfare-threatens-security-of-1bn-nato-commander-war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