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絲路」暗藏海纜危機 美國結盟國際去中化
海底電纜是全球通訊重要的基礎設施,承載超過95%跨國數據。隨著現代社會對網路的依賴不斷加深,這些縱橫交錯於各大洋的海纜不只是全球通訊動脈,更成為地緣政治角力的重要戰場。海纜安全問題牽動著國際社會的神經,尤其近年來中國大舉推動「數位絲路」(Digital Silk Road),可能造成數據監控、資訊外流等風險,引起美國和其盟國的高度關注。
為因應中國的野心,美國起草一份「紐約聯合聲明」(New York Joint Statement),計劃今年9月底於聯合國大會簽署。這份聲明以建立「可靠且值得信賴的海纜和服務」為目標,要求簽署國之網路業者提升供應鏈及資訊安全,並於意外事件發生之際共享資訊;此外,佈建海纜亦應選擇盟國的供應商、排除中國公司,以減少潛在風險。
除了前述美國發起的聯合聲明外,近日美國、日本、澳洲及印度在「四方安全對話」(Quadrilateral Security Dialogue,Quad)會後亦共同承諾,加強印太地區網路基礎建設的品質及韌性,並規劃在2025年底前連接所有太平洋島國的通訊電纜。各國為維護海纜付出許多努力,例如:澳洲於7月份啟用「海纜連線與韌性中心」,提供研討會和政策協助;日本則與太平洋島國諾魯、吉里巴斯進行技術合作,改善當地的海纜管理能力;美國已為25個印太國家共計1,300多名電信官員提供培訓,預計再投入340萬美元發展此計畫。
Quad不僅增加對海纜建設的投資,同時亦著重發展「印太海域意識夥伴關係」(Indo-Pacific Partnership for Maritime Domain Awareness,IPMDA),合作夥伴間共享衛星及雷達監測技術與數據,增進監偵海域態勢的能力。IPMDA現已成功擴展至整個印太地區,超過20個國家可以即時接收海域活動數據,對打擊非法海事活動、預防灰色地帶攻擊,能起到關鍵作用,尤其在面對海纜破壞的威脅時,可縮短反應時間,降低斷網的影響。
同樣位於印太地區的臺灣,近年亦遭遇海纜安全危機。去年2月,連接臺灣與馬祖的兩條海纜遭中國漁船及不明船隻勾斷,導致馬祖居民陷入近2個月的斷網狀態。儘管無證據顯示斷纜是中國的蓄意行動,但此事件間接凸顯臺灣海纜的脆弱性。根據統計,自2019年至2023年間,臺灣國內海纜受損案件高達36起,顯見強固海纜安全是當務之急。
隨著國際局勢的日益複雜,海纜不僅關係到通訊,還涉及到國家安全。對我國而言,強化海纜的監測和保護刻不容緩,承平時期超前部署,方能在面對緊急危難時,從容啟動備援機制,維持網路韌性。此外,臺灣為四面環海的島國,應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加入全球保護海底基礎設施的行列,並與鄰國分享技術和資訊交流,鞏固自身防禦能力。
資料來源:
l POLITICO, 2024. The West has a plan to keep China, Russia out of subsea data pipes https://www.politico.eu/article/china-russia-submarine-data-cables-security-united-states-european-union/
l The White House, 2024.The Wilmington Declaration Joint Statement from the Leaders of Australia, India,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https://www.whitehouse.gov/briefing-room/statements-releases/2024/09/21/the-wilmington-declaration-joint-statement-from-the-leaders-of-australia-india-japan-and-the-united-states/
l CSIS, 2024. Safeguarding Subsea Cables: Protecting Cyber Infrastructure amid Great Power Competition https://www.csis.org/analysis/safeguarding-subsea-cables-protecting-cyber-infrastructure-amid-great-power-competition